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旧县乡贯彻总书记的指示,奏响“黄河大合唱”的旋律,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积极主动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促进黄河滩区及附近环境的治理。2024年7月11日至7月20日,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黄河筑梦,旧县振兴”社会实践团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赴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旧县乡开展暑期“三下乡”实践调研活动,探索“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滩区迁建生态可持续发展路径。
图为旧县乡环境整治成果俯瞰图
土地流转求创新,促进集中管理
实践队队员从旧县乡尹村一村村支书张祖臣口中得知,尹村一村作为黄河滩区迁建村,带头进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探索。村“两委”召开村民代表大会,集思广益,打破传统方式,创新土地利用模式,研究制定出一套符合尹村一村实际的“一块田两作区”土地流转方案。“一块田两作区”指收回该村901口人的845亩土地,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其中190多亩易淹易涝农田进行整治,全村“一块田”。在“一块田”里划分出承包区与自种区两种连片区域,有种植意愿的村民可在自种区承包种植,由工作组划定地块范围,设置“专属铭牌”。此外,其他土地统一对外投标发包,价高者得。尹村一村“一块田两作区”的土地流转模式,整合耕地资源,大大减少了土地荒废的情况,得到了旧县乡政府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许多人纷纷来尹村一村学习先进经验,以进一步推动黄河滩区万亩耕地流转。
队员们踊跃发言,认为当前土地整治需要对低效园地持续加大管理力度,避免出现撂荒地,坚守耕地红线。同时,完善相关配套设施,推广有机农业、立体农业和轮作休耕等生态农业技术的应用,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提升和维护土壤与生态环境的健康提高耕地质量。这将为耕地保护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保障,为维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此外,政府也要有所为,构建立体化运行机制,优化制度保障体系、出台配套政策,支持和鼓励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开展,为整治工作提供政策保障。
图为实践队员在调研黄河滩区
“护水”工程得发展,合理利用水生态
位于东平县境内的东平湖,湖区总面积626平方公里,是山东省第二大淡水湖、黄河下游唯一的蓄滞洪区,也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和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枢纽,东平湖的生态环境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好东平湖,首先要解决水环境污染问题。近年来,围绕东平湖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东平县在84公里的湖岸线持续开展清网净湖、餐船取缔、环湖生态隔离带建设等九大攻坚行动。渔业是东平湖沿岸的传统产业之一,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湖区滥捕滥捞乱象屡禁不止。湖区湿地面积日渐萎缩,局部水域水质恶化为劣V类,浮游生物和野生鱼类锐减。
在绿色、可持续发展等理念的指导下,东平县旧县乡锚定东平县委“双30万亩”目标,充分发挥水资源优势、找准渔业发展方向,全面融入全县发展大局。积极探索“特色发展、差异推进”的“专精特优”发展路子,抚育“不受限的原生鱼”,建设旧县乡高密度现代渔业养殖基地,盘活旧县生态渔业新活力。东平湖水生态也得到了发展,湖水水质目前常年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
在之后实践队员与相关领域党政机关负责人的座谈会中,实践队员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集思广益,积极建言献策。提出希望当地政府继续积极作为,继续合理规划工农渔业生产,减少污水排放量。合理规划农村产业结构。科学使用农药、化肥,发展生态农业。严格控制工业生产,对企业进行合理规划,加大环保投入,严格控制污染水平。进一步发展生态渔业,推进渔业可持续发展。也要多元化发展农村水环境污染防治监督主体,提高监管力度。还要转变传统观念,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图为实践队员调研生态林业与生态渔业现场
因地制宜护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
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迁建前后,旧县乡因地制宜,对水、土壤、植被等自然资源充分利用。实践队员了解到,大吉城三村村支部反复征求党员、群众意见,充分分析了本村所在地的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情况,决定利用山地资源丰富这一优势,转变农业种植方式,发展高效农业,让薄田旱地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发展有了方向,大吉城三村便立即开始土地流转。村两委成员一连10多天盯靠在地里,最终确定向阳面、土壤深厚的1100亩山地,用来种植维纳斯黄金苹果,并进一步引进电子监测系统、滴灌技术等。
盛夏时节,泰安市东平县旧县乡大吉城三村的维纳斯黄金苹果园一望无际,果树枝头挂满鸡蛋大小的青涩幼果,长势喜人。无疑,在从前相对杂乱的山地种上一排排果林。这既利于防风固沙,又利于农业及林果生产。
黄河两岸,一排排树木立于滩涂边的缓坡上,不时有水鸟在滩涂上玩耍。滩区迁建,使黄河生态效益显著提高。迁建有利于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保护了濒危物种。
得益于东平湖区水生态系统全面优化,生态物种得以恢复。不见“竿连竿”、再现“水连天”的东平湖内,针鱼、银鱼等稀有鱼种增多,消失多年的洄游型刀鲚重现,震旦鸦雀、青头潜鸭等珍稀鸟类日渐增多。据统计,东平湖现有植物资源679种、野生动物788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5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20种,东平湖呈现出“水清、堤固、山绿、景美”的靓丽风景线。
由此我们发现,开展特色整治有利于因地制宜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特色整治是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特点、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生产特色,采取有针对性的整治措施,以此来充分发挥各地区的资源优势,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实践中,主要整治途径包括:第一,根据不同地区的土壤、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推广适宜的模式。第二,利用农自然资源优势,发展农家乐、生态观光园等项目,通过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第三,根据当地水域资源和气候特点,发展特色水产养殖业,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第四,在特色整治中,还需重视当地传统农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如发展传统农业技艺和文化特色农业品牌。通过结合传统与现代技术,实现特色整治的创新发展。
有山有水有风光、生产生活有生态。一幅山清水秀、林水相依、林田相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在旧县大地徐徐展开。进一步优化生态布局,推进黄河生态整治修复,加强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努力做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保护这篇大文章,向广大群众纵情展现一幅“山水林田湖草”的最美旧县“生态画卷”。协同推进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王聪 通讯员 刘金霞 韩得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