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经在线讯:(通讯员/张雨宸 周宁)
食为政首,地为根基。解决好14亿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国务院总理李强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严守耕地红线,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各地区都要扛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责任,始终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会后,在基层迅速引起热议。
近年来,各地全力压实耕保责任,稳住耕地总量、提高耕地质量,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在山东庆云,通过非粮化专项整治、小田变大田行动、盐碱化整治等多种形式,有效应对耕地“非粮化”、“细碎化”、“盐碱化”等难题,实现耕地数量、质量双提升。耕地数量连续三年保持增加趋势,2023年底耕地面积达到37.3万亩,较耕地保护任务增加1.85万亩。另外,通过整地改碱、科技排碱、改种降碱,先后改良盐碱化耕地3.2万亩、盐碱荒地2152亩。
(一)全力整治耕地非粮化,让“良田”变“粮田”。实行耕地用途管制,落实好“进出平衡”、“占补平衡”两平衡,保障耕地数量不减,质量不降。为了全面提升群众知晓率,让农户了解自家土地性质,应当种粮还是种树,庆云县充分发挥好各级田长及网格员作用,结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息,将地块信息告知到人到户。同时,通过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微电影等方式宣传耕地保护相关案例,营造全民参与、齐抓共管良好氛围。
(二)全力整治耕地细碎化,让“小田”变“大田”。2023年,庆云县改革创新,制定并实施“五增+五减”行动,通过开展“增高标田减低产田”、“增公墓(祠堂)减坟头”、“增有机肥减无机肥”、“增片林减散林”、“增高效经营减低效经营”的“五增+五减”行动,推进农田优质、集中、连片,实现耕地布局优化。方案自实施以来,取得明显成效,2023年,全县完成坟头迁移10178座,增加有效耕地230余亩。另外,通过群众自发清理管理不善的树木、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等方式,累计完成9500余亩散林恢复工作,全部复耕复种。通过将耕地、林地、坟地空间腾挪置换,促进耕地成方成片,规模种植更便利,小田”变“大田”初见成效。
(三)全力整治耕地盐碱化,让“碱田”变“稻田”。庆云县紧邻渤海湾,地势低洼,水文、地质条件较差,大片土地由于盐碱化严重撂荒闲置,可种植的耕地较少且杂乱无序,土地利用率与生态效益较低。近年来,庆云县多措并举推动盐碱地改良,让盐碱地成为生态粮仓。为深入贯彻“藏粮于技”基本战略,引进国家双创之星企业–中天水土治理科技(山东)公司,通过明渠改暗管,将排碱沟和田埂整理为耕地,耕地率增加20%,提高了光照、水分和肥料利用效率,耕地有效利用率也增加了90%。同时,利用暗管排灌技术可以快速调解耕层土壤水位的优势,改变小麦、玉米轮作传统,探索北方“稻麦一年两熟”轮作种植模式。绘就了盐碱地里“稻花香”的美景。
接下来,庆云县还将聚焦“五增+五减”三年行动,助力“小田”变“大田”,并以此为契机组织耕地保护等政策宣讲,强化耕地保护源头管控,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同时,认真落实新形势下“占补平衡”新机制,深入推进“标准地”与“亩均论英雄”改革联动,提升节约集约用地水平,从源头上减少不合理的耕地占用。
供稿单位:庆云县自然资源局自然资源管理股
编辑:徐菲
审核:崔凤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