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牟平区举行“奋进万亿新征程·东翼崛起看牟平”主题农业农村局专场新闻发布会,牟平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于忠辉介绍了相关工作情况。
农业兴则国兴,农业强则国强。目前,全区耕地面积37.4万亩,粮油作物常年总产约15万吨(其中粮食总产约11万吨)。小麦、玉米、花生三大作物常年播种面积分别为10万亩、16万亩、15万亩。近年来,区农业农村局深入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一二三四五”总体思路,锚定建设农业强区目标,聚焦粮食安全、产业提升、科技支撑、绿色发展、农民培育等重点工作,全面统筹,持续发力,有力有效地推进了乡村全面振兴。
一、在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方面,深入开展农技推广系列服务
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认真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持续提升耕地地力,扎实开展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充分挖掘地、种、肥、药、械各要素以及耕、种、管、收各环节的增产潜力,推动“点”上高产技术在“片”上示范、“面”上推广。
一是开展“稳粮保供·四季行动”农技推广服务。围绕以“三新”(即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促“三提”(提单产提品质提效益)的目标要求,对标春管春耕春种、“三夏”生产、“三秋”生产、设施农业管理及农业防灾减灾等关键农时和农事,组织区镇两级50多名农技人员,常年活跃在田间地头,每年为农民解决生产技术问题200多个。
二是抓好试验示范展示推广。去年以来,开展山东省花生新品种多点试验等不同类型的技术试验5个,建设品种展示基地2处,展示小麦、玉米、花生等作物新品种200多个。采取差价补贴的方式,对小麦种植户实行良种包衣统一供种42万公斤。协助山东耀桦、大成食品2家企业分别申报樱桃、花生育种攻关团队,协助牟丰种业1家公司申报制(繁)种基地补助85万元。建立农业科技展示基地6处,遴选科技示范户400户,辐射周边农户8000户,带动小麦、玉米、花生等产业发展壮大。
三是推动农业生产高质高效。持续开展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去年以来,编印小麦、玉米、花生、大豆等技术指导意见6份,实行农机农艺配套推广小麦宽幅精播面积1万余亩,完成小麦“一喷三防”面积9.7万亩次,开展玉米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2.1万亩次,落实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3006亩。去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29.8万亩,总产11.5万吨,实现二十连丰。
二、在促进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方面,注重强化科技集成与创新推广
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大力推进病虫害统防统治,集成应用绿色防控技术和新型植保机械。深入实施化肥减量增效行动,推广测土配方、减量替代和循环利用等施肥技术。大力发展水肥一体化,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行动。目前全区水肥一体化推广面积达到9.2万亩,农作物秸杆年综合利用量14.9万吨,综合利用率达到97%,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67万亩。
一是抓好地下土壤改良。推进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应用,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积极探索玉米、小麦化肥减量增效的大田种植应用效果,持续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去年完成试验示范7处,采购生物有机肥800吨,完成“三新”技术推广面积2.8万亩,有机肥施用量达到11万吨。连续三年实施总投资3000万元的绿色种养循环项目,促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化肥减量增效,完成有机肥替代试验示范14处,处理畜禽粪污38万余吨,堆肥11.4万吨,还田面积22.5万亩。扎实开展第三次土壤普查工作,区镇两级70多名农技人员克服种种不利因素,加班加点赶进度,连续奋战在一线,圆满完成外业调查采样任务,高质量完成1123个样点的调查采集。
二是抓好地上绿色防控。以农药减量增效为抓手,开展了全国农技中心和省市安排的“苹果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花生病虫害绿色防控”5项绿色防控试验示范。抓好了桔小实蝇、番茄潜叶蛾等病虫害的监测,去年全区主要农作物病虫草鼠害发生面积265万亩次,防治面积255万亩次,挽回粮油果蔬损失8.6万吨。开展了1400亩小麦良种产地检疫、150万樱桃苗木产地检疫、26批次的苗木种子调运检疫。
三是支持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发展。积极推动与中国农垦集团金丰公社进行对接合作,开展大田托管工作,去年在水道镇、姜格庄街道、文化街道等3个镇街开展大田托管2010亩,组织专业技术力量,在惠农政策、技术指导方面给予全面支持,例如,播种方式采用宽幅精播,种子全部来自区级统一供种,采用先进的先正大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病虫害防治采用先进的无人机飞防技术等等,既有效地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率,增加了粮食产能,同时也进一步增加了村集体收入。
四是聚力打造牟平优品。通过地下土壤改良、地上绿色防控齐发力,有效提升了我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去年通过认证绿色食品6个,全区“三品”认证总量达35个。组织大成食品、同盛食用菌、薯康科技等10多家粮油、蔬菜经营主体参加“2023年农民丰收节暨牟平优品推介会”,评选出小麦、大花生、甘薯、食用菌等牟平优品16个,配合区融媒体中心积极选材制作宣传片,在多个平台开展宣传推介。
三、在提升服务“三农”效能方面,推动农技推广与农民培训深入融合
抓实高素质农民培育和乡村人才评优,截至去年年底,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4197人,推荐选育齐鲁乡村之星30名、市级乡村之星26名,培育高素质农民大师1名,推荐评审农民高级职称3名、中级职称40名、初级职称104名,为加快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一是抓好干部教育培训。在建设农业强国的大背景下,注重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推动“技”和“人”结合,加快干部转型,使基层农技人员既能上得了台开班讲课,又能下得了田指导技术。去年组织区镇两级30多名基层农技人员参加省、市能力提升培训,组织30名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30名区级以上农业英才分别参加区级高研班培训。
二是将农民培训建在产业上。围绕食用菌、花生、甘薯等优势特色产业,有针对性的确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乡村产业发展带头人和高素质农民,与中国农大、烟台农科院等20多名专家教授进行合作,充实高素质农民培育师资库。同时,创新开展“师傅带徒”培训,进一步提高农民培训的有效性、精准性,得到了中央农广校、省农广校领导的高度肯定。目前全区培育的高素质农民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200多家,入社会员6000多人,带动农民抱团增收致富。
三是发挥田间学校桥梁作用。全区建设农民田间学校4处,涵盖了苹果、大樱桃、食用菌、甘薯等4个产业,根据不同农时季节,邀请10多名相关专家到田间学校,实地给农民讲解栽培、管理技术、解决农业生产碰到的问题、普及现代农业概念,实现为民服务无缝衔接,每年培训指导群众5000多人次。(徐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