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经新闻产经在线讯:(通讯员:刘畅)
如何切实减轻群众诉累是衡量人民法院是否将“人民至上”落到实处的“度量衡”,近年来,潍坊市潍城法院围绕群众问累等累诉累跑累,通过探索方法、创新模式、优化流程,推动建立互联网技术与审判执行工作的深入融合,为人民群众提供更智能、更方便、更简捷的智慧服务,努力让科技为公正正义注入新活力。
他说,我们是受益者
10月31日上午9时25分,带着满心的欢喜、感激与惊叹,家住诸城市的超市老板小王关闭了视频通话的页面。欢喜,是因为这样一起跨越近1900公里的知识产权案件,通过线上调解就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感激,是因为承办法官自始至终不曾放弃,最终才能换来握手言和的结局;惊叹,是因为在这不足25分钟的时间里,法官还给他恶补了一堂生动的知识产权法律知识课。
对小王而言,这家不足60平米的社区超市是家中的唯一收入来源。自2020年以来,受新冠疫情影响,超市的收入大不如前,为了增加收入,他从网上批量购入了一批印有“熊出没”图案的文创产品,产品销量不错,正当他准备扩大销售规模时,“熊出没”系列美术作品的著作权人某动漫有限公司一纸诉状将其诉至法院,要求小王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经济损失及合理费用2万元。
该公司通过“山东移动微法院”提交网上立案申请后,潍城法院立案庭当天即审核通过并流转至知识产权专业化审判团队,承办法官孙晓晨详细审阅案件证据材料,仔细查阅相关法律法规,建立一案一群调解工作群,并多次通过电话、微信与原被告联系沟通。一方面,耐心介绍被告的家庭情况,请原告理解被告生活的艰辛,另一方面,向双方讲解典型案例及裁判观点,降低原告的心理预期,并使被告意识到自己认为的“诚信经营”实际上已经构成了侵权事实。10月31日,在征得双方同意后,孙晓晨运用互联网庭审系统进行“面对面”云端调解,并就侵权行为构成、法律后果以及如何规范经营、如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等方面向双方当事人进行了充分解释和说明,引导双方当事人妥善化解矛盾。
最终,经过25分钟的线上调解,双方达成和解协议,被告同意停止侵权行为,原告亦同意降低赔偿数额。自此,一起跨越2000公里的知识产权跨区域网络视频调解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原被告双方通过“云”对话实现了纠纷化解不出门、零跑腿。
他说,我们是见证者
今年9月底,王某以需要偿还信用卡为由向朋友张某借款5万元,承诺国庆节后立即归还。本着对朋友的信任,张某二话不说将钱通过微信转账至王某的账户。可国庆节后,王某却“失联”了,忿忿不平的张某决定将王某诉至法院。
正在准备立案的过程中,张某在网上看到可以通过线上调解的方式解决,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登录了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在潍城地区展示首页选择了调解数量排在第一位的明星调解员高金之,申请很快得到通过,第二天就接到了调解员打来的电话。
在详细询问了案件基本情况后,高金之与王某取得了电话联系,由于王某在外地务工,综合考虑到疫情防控政策和往返经济成本,高金之组织双方当事人通过平台进行了远程调解,调解过程中,高金之耐心引导王某换位思考,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释之以法,最终双方达成一致意见,线上签署了调解协议,并于次日全部履行。
说到调解工作,58岁的高金之说,“作为一名从业8年的调解员,我见证了调解工作从线下到线上、从纸面到智能的新变化和新发展,诉前调解案件的一键通派、一网通调极大地简化了调解流程,提高了调解效率,真正拓宽了线上司法服务的边界。”
为彻底打通司法服务“最后一公里”,今年以来,潍城法院结合“诚心城和”多元解纷品牌创建活动,深入推进线上调解“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通过人民调解平台对接基层调解组织15个、基层调解员77人,方便辖区群众足不出户与法官、调解员面对面进行诉前调解、诉讼指导、法律咨询等活动。截至目前,共通过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完成远程音视频调解1392件,占比37.62%,驻院人民调解员高金之参与调解1170件,调解成功514件;牟海霞参与调解937件,调解成功563件,“调解明星”群众找得到、记得住、信得过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他说,我们是收获者
群众的需求等不得,改革的步伐拖不得。
11月4日一早,坐在办公桌前,于河法庭副庭长、一级法官路晓莉熟练地打开了法官一体化工作平台,办案系统中清楚地显示着A号案件缴费提醒、B号案件电子送达失败、C号案件临近审限提醒、D号案件生效提醒,“我的日程”中能清楚地看到今天准备开庭的4件案件信息……一天的工作流程早已被提前安排得明明白白。
梳理每名员额法官的“开工日记”,线上全流程无纸化办公是关键词。近年来,潍城法院以“我为群众办实事示范法院”创建活动为契机,将全省智慧法院4.0版作为抓手,稳步推进智慧法院建设应用,智审、智执、智服、智管的全智能时代已然到来——从立案申请到审查受理,从收案送达到排期开庭、从案件审理到文书制作、从案件执行到卷宗归档,一桌一槌,一屏一线成为了工作常态,智慧法院4.0版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在疏通了群众诉讼的堵点的同时,又成功地解决了员额法官、法官助理和审判监督管理主体的难点。
“信息化技术的深度应用既是审判体系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也是审判能力现代化的根本保证。一台电脑、一个系统直接剥离了繁杂琐碎的事务性工作,让法官能集中主要精力到审判执行中,这不仅改善了我们的工作体验,也极大地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从近两年的主要质效数据来看,每名员额法官的平均办案数量基本实现了150%的人均增长,我认为,这就应该归功于智慧法院。”谈及智慧法院建设,潍城法院党组书记、院长,三级高级法官宋保华如是说。
编辑:王文涛
审核:高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