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公益在线 慈善公益 【典型人物事迹】一个小志愿者到机构负责人——给别人抚慰 给自己力量 莱阳市众城志愿服务中心 王艳梅

【典型人物事迹】一个小志愿者到机构负责人——给别人抚慰 给自己力量 莱阳市众城志愿服务中心 王艳梅

中国产经新闻—产经在线讯

王艳梅,莱阳市众城志愿服务中心的理事长。她还是山东省社会工作协会会员、社工师、烟台市社会工作和社区发展促进会会员、烟台好人,烟台最美志愿者等,这众多的社会工作的身份,蕴含着多年来她辛苦的付出和不平凡的业绩。虽然做好这项事业很艰难,也很辛苦,但她说因为热爱社会工作,并把它看作人生的一份的事业来做,就感觉信心十足,希望倍增。

王艳梅三岁丧父,十五岁时继父又因病去世,吃百家饭长大的她,从小有一颗感恩的心,他上学期间就是一个乐于帮助别人的好少年,一直担任班干部,连续多年她都是优秀班干部,她把雷锋当作自己偶像。热心帮助身边同学们。20多岁时开始参加工作,2007年她的母亲突发疾病去世,从那时她与妹妹生活在一起,也就从那个时候开始,她决定以爱心人士名义,每年都拿出6000元资助三名学生。她内心有一个目标,就是至少要资助200名儿童。这些年她一直在默默地这样做。

2016年,不幸又一次降临到这个命运多舛的女孩子身上,她被多个医院诊断为淋巴癌晚期,在她最无助时,很多很多人都伸出援助之手,特别是她的莱阳老家,几乎所有公益组织都给予不同方式帮助。王艳梅在化疗休养间隙,仍经常去参与公益活动,2017年刚结束八次化疗,为回报大家的支持,她积极投身公益活动。随着她身体一天天好转,她所关注的群体也越来越多,包括困境儿童、老人和残疾人,她自己都记不清做了多少好事。同时吸引很多人和她一起参与公益活动。对于王艳梅来说,参与公益事业是她终生最重要事情。

2018上半年,她和莱阳几个爱心人士共同发起雨花斋免费素食餐厅,他们每天为100多名60岁的老人提供免费素食,虽然很忙碌,但生活得很充实,直到2020年那场疫情,不得不暂停雨花斋为老人供养免费午餐。

她本人依托梨乡社工(每年个人投入几万元以上,同时也带动其他爱心人士参与)在莱阳先后发起“爱与陪伴”老年人心灵呵护项目,为莱阳老人提供2000人次的爱与陪伴,让爱带回家,服务更多的老人。由她组织发起的温暖包项目,为莱阳300多名儿童送上冬日的温暖。其中,儿童平安小课堂项目和彩虹村项目等,获国家金奖。这些项目在莱阳成功落地并实施,让更多的人受益,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受到了市民的广泛好评。

2020年,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当“牵手计划”接近尾声时。王艳梅配合驻村第一书记扎根贫困村三年,克服重重困难,让社会工作扎根在贫瘠的土地上,把服务送到最需要的人身边,把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和关心关爱传递给贫困群体,帮助贫困群众坚定脱贫的信心、提升脱贫的能力。社会工作通过发挥专业优势,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当入村走访中了解到王恒家庭的情况,父亲身体残疾,劳动能力有限,母亲为养家常年在外打工。年仅8岁的王恒不但要承担家务和农活,还要照顾生病爷爷。小志生活上懂事能干,可当他思念母亲、为生病的父亲担忧、为学习发愁时,却不知找谁诉说,只能暗自难过。为这个家庭开展个案服务。陪伴在王恒身边,倾听他的心里话、疏解他的心理情绪、跟他一起寻找合适的学习方法;联系他的母亲,向她转达孩子的思念,给她分析儿童的情感需求和亲职责任,鼓励她多关心孩子;并链接政府和社会资源,为小志父亲提供医疗援助,减免医疗费用,同时联系农业科技人员,根据王恒父亲的身体状况,传授合适的农业种植技术。在服务期间王恒变化很明显,父母关爱、家庭生活压力减轻,他开心了许多,学习也进步了。” 看到王恒一家人的变化,王艳梅由衷地高兴。与机构携手,深入偏远乡村、贫困家庭,为贫困人群,留守、困境儿童,困难老年人送去生活扶助、精神关爱、成长支持、脱贫能力建设和社会融入等专业服务,温暖他们孤独寂寞的心,改善艰难的生活处境,帮他们获得社会支持,过上更好的日子。

 

县域社会组织的社会工作发展薄弱,究其根本是缺少社会工作人才。开展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同时,将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作为重中之重。为了更精准为这些服务对象做好服务,她每年自费到各地学习,回到莱阳公益为大家免费提供指导,开展各项工作,为社会工作发展营造氛围、积蓄力量。

王艳梅为了省钱,这五年间不再逛街和购买新衣服,现在的衣服还是她生病前购置的,那个原来每天出门都要衣鞋搭配的城市高级白领,把所有的精力都投身到她喜爱的公益事业中。很多人认为她做的事情可以挣到钱,也会问她这个问题,她只会笑而不答。她始终觉得公益是她一生的事业,她有使命,要用生命来完成,即便一分钱也不挣,还要经常从家里拿钱做,这事做的很值。物质的贫苦没有阻挡她一直在公益路上无私的付出,只是她没有之前富足的物质支撑,她多一些公益的无力感,她也正在想各种办法让机构有一定的造血能力,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她的社会组织没有官方背景,她虽然与基金会有一些项目的对接,在合法募集来自社会爱心款也是相当困难,经常为了一些项目落地莱阳,大多数的资金都是从她治病后余下微小的积蓄中拿出(病后五年她为了公益没有工作,一心投入公益中,不提倡这样的公益模式,可是她常说选择了穿上马甲 ,做这个公益事业,再苦再累一定要坚持 ,要对得起这么多信任她的社会好心人们),一向要强的她不曾和任何人提起,把所有的苦自己来承担。

(完)

编辑:李爱迪

审核:崔风良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中国社会公益在线立场,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cjqyqmt@163.com,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gshgyzx.cn/?p=25822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10-53672212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cjqyqmt@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