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农业大学“渔灯薪传”社会实践小队(管之愈,王一帆、孙晨堉、柳嘉梁、高普兴、国诗雨)圆满完成在浙江石浦渔港的非遗保护实践活动。在为期七日的实践中,小队以挖掘鱼灯文化价值、助力非遗焕新为核心,通过实地调研、匠人对话、政企联动等多元举措,为石浦鱼灯传承破局献策,彰显新时代青年的文化担当。
石浦鱼灯作为地方特色非遗项目,承载着当地千年渔文化记忆,却面临传承人群老龄化、传统样式吸引力不足等现实挑战。基于此,“渔灯薪传”小队精准锚定实践方向:一方面深入探源文化根脉,先后走访石浦文化馆、海洋渔文化馆,借助渔船模型、渔民画等实物展品与AR、裸眼3D等现代技术,系统梳理鱼灯在渔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另一方面聚焦传承实践,与非遗传承人包基勤深度交流,记录其五十年间用光缆替代竹条、研发专利鱼模等创新成果,队员更亲身体验灯架制作技艺,真切感悟“守艺”与“创新”的匠心精神。
为全面掌握鱼灯传承现状与政策支持,小队还赴石浦镇人民政府开展调研,了解到当地现有3名官方认证传承人,政府每年专项投入举办“正月十四夜”鱼灯活动,并通过线上推广、设立古城非遗店铺、推动民宿融入鱼灯元素等方式,探索“文化+旅游”融合路径。结合调研所得,小队围绕“如何让鱼灯贴合现代审美与市场需求”展开专题研讨,最终形成“轻量化改造+数字化传播+校地协同”的传承方案,提出依托高校资源培育青年传承人、推进鱼灯文创产学研合作等具体建议,为非遗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实践期间,小队同步完成采访素材梳理、宣传内容优化、纪录片拍摄等工作,既为石浦鱼灯文化留存珍贵资料,也通过多元载体扩大文化传播范围。此次实践不仅让农大学子在非遗保护中锤炼了实践能力,更以青春智慧为非遗传承注入新动能。未来,小队将持续推动实践成果转化,深化校地合作,助力石浦鱼灯这一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焕发更大光彩。
来源:经济导报·山东财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