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何谓?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弘的想象、炙热的感情;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涌流。
李大钊认为,古老的民族能否再现青春,关键“系乎青年之自觉何如耳”,欲建青春之国家,必有青春之国民;青春之国民,必赖青年之担当。矗立于奔流涌动的时代潮头,我辈人须有以青春之我,建青春中国之觉醒与信念。
青春之我,责任在肩。
在川流不息的时间长河里,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使命。面对风雨如晦,文明与野蛮交织的世界,李大钊为寻真理,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虽千万人吾往矣;面对狱中酷刑,陈乔年甘愿赴死,以让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沐浴在和平的阳光下,走在新时代的大道上,当代青年不必面对生与死的抉择,不会面临吃不饱、穿不暖的窘境,但“以中立不倚之精神,肩兹砥柱中流之责任”的嘱托,于我们而言,更应该记在心头,做到实处。
青春之我,奋斗当时。
“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革命年代,一群先进青年的呐喊,唤醒了沉睡已久的东方之狮;建设年代,像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一样的无数青年人,为护卫国防安全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走进新时代,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青年突击队,到奋斗在乡村田野上的青年第一书记,再到“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戍边英雄……他们用行动向我们证明“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当代之青年,正当奋斗时。
青春之我,志在千里。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志之所向,无坚不入。”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内生动力来源于坚定的信念与远大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抱负,成就了周恩来的卓越功绩;“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的奋发图强,助力钱学森推动中国两弹事业的发展;“投身到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坚定抉择,展现了如黄文秀般众多青年人的使命担当。“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中国青年应当立志建青春之中国,谋民族之复兴,在助力国家发展的历程中实现个人价值的实现。
“你们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森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这是鲁迅先生对青年人的寄语。的确,当代青年拥有一往无前的魄力,只要经得起磨炼,挺立的样子就是风骨。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青年何为?青年不该做娱乐至死的沉溺者,而该做心有所信的担当者;不该做汲汲营营的短视者,而该做勤勤恳恳的奋斗者;不该做逡巡不前的迟疑者,而应做立志高远的行动者。新时代之青年,当“不在龈龈辩证白首中国之不死,乃在汲汲孕育青春中国之再生”!(完)
(通讯员:山东省烟台第二中学 2020级17班 张逸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