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公益在线(通讯员/赵佳庆)
崔姓是汉族、朝鲜族等民族的姓氏之一,汉族崔姓主要来源于姜姓,始祖传为姜太公,鼻祖为炎帝神农氏,山东临淄(淄博)为崔姓的发源地。少数民族崔姓则为汉化改姓。
崔姓在南北朝、隋唐时期达到极盛,崔姓在宋代版《百家姓》中排第189位。在今中国姓氏中排行第54,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28%。今日崔姓尤以山东、河南、河北,黑龙江、辽宁、江苏等省多此姓,上述六省约占全国汉族崔姓人口的60%。
崔氏溯源
源于姜姓,出自西周时齐国君主齐丁公伋嫡长子季子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元和姓纂》卷三载:”姜姓。齐太公生丁公伋,生叔乙,让国居崔邑,因氏焉。”《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崔氏出自姜姓。齐丁公伋嫡子季子让国叔乙,采食于崔,遂为崔氏。”
源于朝鲜民族,出自唐朝时期朝鲜半岛新罗国留唐学生,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新唐书》所载,唐朝时期,朝鲜半岛新罗国有崔氏。新罗国,是公元四世纪由三韩的辰韩斯卢部所建,都城为金城(今韩国庆尚道庆州)。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崔珠克氏,亦称赤穆特氏,源出蒙古察哈尔部,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汉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Cuijuk Hala。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汉族崔珠克氏多冠汉姓为崔氏。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京族、彝族、回族、土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崔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崔氏,世代相传。
源于被土家族同化,崔姓十五世孙崔如意为秦朝大夫,有二子,长子崔伯基,次子崔仲牟。其后裔明征南侯崔友,系陕西西安府三原县人。明朝初年,崔友奉朝命,偕兄崔泰由陕西咸阳率兵入黔,保境安民,兴教化,发展生产。后崔泰回原籍,崔友卜居贵州沿河佑溪,是为沿河崔氏始祖。崔友定居后与当地土家族人通婚被同化为今贵州、重庆、四川等境内的土家族崔氏。
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崔姓有人曾为齐国的卿大夫,活动在山东地区。秦汉时期,崔姓发展很快,成为河北地区的大族,以此为源地向四周播迁,大凡崔姓寻祖,都要追到河北的清河和博陵二郡望。崔姓自西汉至宋,官宦不绝。魏晋至唐初,按士族门第排姓氏,崔姓居首位,连国姓李氏也屈于其后,可见崔姓的辉煌。尤其在唐朝崔姓最为显耀,为宰相者出自清河的有11位,出自博陵的12位。宋朝以后,崔姓分布更为广泛。
宋朝时期,崔姓大约有3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8%,排在第四十三位。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河北、陕西,这三省崔姓大约占崔姓总人口的54%,其次分布于山东、安徽、江苏等多省。当时的豫、冀、秦中原地区地区为崔姓聚集中心。
明朝时期,崔姓大约有3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38%,为明朝第六十六大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北、河南、江苏、山东、山西,江西等省崔姓大约占崔姓总人口的73%。全国的崔姓人口流动从北向东南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北部鲁豫冀晋、南方江苏江西两块崔姓人口聚集区,崔姓重心向东漂移。
郡望堂号
郡望
清河郡:据《新表》记载:崔良的十五世孙崔意如为秦朝大夫,因功被封为东莱侯,他生二子,老大崔业字伯基,西汉时袭东莱侯,居清河东武城(当时归清河管辖)。自此有清河郡望,在此崔业派生出六支崔氏,即清河崔氏南祖房、清河崔氏许州鄢陵房、清河崔氏郑州房、清河大房、清河小房、清河崔氏青州房。崔氏在东汉末已是大姓望族,名列士族行列,在讲究士族门第的社会风气下,被列为一等大姓,即崔、卢、王、郑。崔氏后裔继承和弘扬优良家风,使崔姓由晋至唐近700年长盛不衰。
博陵郡:东汉朝本初元年(丙戌,公元146年)置县,治所在博陵(今河北蠡县)。东汉建安末期改为博陵郡。三国时期曹魏正始三年(壬戌,公元242年)重新改为博陆县。西晋时期改置为博陵国,治所在安平(今河北安平),其时辖地在瀛州、深州境,即今河北安平、深县、饶阳、安国等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北魏又改为博陵郡。隋、唐两朝时期有定州博陵郡,但并非晋朝时期的博陵旧地,而是在今河北定县一带地区。
荥阳郡:三国时期,曹魏政权分河南郡置为荥阳郡。西晋时期曾被设置为国,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东至朱仙镇、西至汞阳南至密县,以及黄河以北的原阳县地。
堂号
清河堂:以望立堂。
荥阳堂:以望立堂。
阳丘堂:以望立堂。
噤李堂:”噤李”是指使李白不能够开口吟诗。传说唐朝崔颢游黄鹤楼,在楼上题了一首诗,文情俱佳。后来李白也游黄鹤楼,见到崔颢的诗,便不敢在上面题诗了,只是吟道:”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博陵堂:博陵以陵名而转为郡名,始于东汉。《后汉书·桓帝纪》载:”(和平二年)五月辛卯,葬孝崇皇后于博陵。”东汉本初元年置博陵郡,治所在蠡吾,即今天的河北蠡县。
三相堂:缘于唐代崔氏”三相出诸一门”。崔铉,字台硕,为唐武宗、宣宗时宰相,会昌三年为中书舍人,后封魏国公。铉之叔父崔元式亦为唐宣宗时宰相。铉之子崔沆,字内融,乾符五年为户部侍郎中书门下平章事,唐僖宗时为宰相。三相出诸崔铉一门,长达三十余年之久,被后人传为佳话。崔氏后人为彰显祖先的荣耀和对后人的启迪,故将堂号定为”三相堂”,”三相堂”在沿河及周边地区倍受尊崇,广为使用。
崔姓名人
崔广:汉初人,字少通,号夏黄公。与东园公、绮里季、甪里先生同隐居商山(今陕西省山县东),四人须眉皆白,故称四皓。
崔琰:字季珪,清河东武城人。东汉末年曹操部下。太祖破袁氏,辟琰为别驾从事。曹操征并州,留琰傅曹丕于邺。魏初,拜尚书。
崔篆:西汉安平人。王莽时建新大尹(太守),临终作《慰志赋》。
崔骃:东汉文史学家,涿郡安平(今属河北省安平县)人。少与班固、傅毅齐名,曾为府掾,后改主簿,著有《达旨》等,有”儒家之林大才子”之称。
崔瑗:汉代著名书法家,尤善草书,师法杜度,时称”崔杜”。后来张芝取法崔、杜,其书大进,成为汉代草书之集大成者,被誉为”草圣”。
崔州平:东汉末年隐士,太尉崔烈之子,西河太守崔均之弟。与荆襄一带的名士徐庶元直、石韬广元、孟建公威、庞统士元、诸葛亮孔明等人常有来往。
崔林:字德儒。清河郡东武城(今山东诸城)人,三国时曹魏大臣。其家族即著名北方大族”清河崔氏“。
崔鸿:字彦鸾,南北朝时期东清河鄃(夏津县古时称鄃县)人。著名史学家,撰《十六国春秋》。
崔道融:唐代诗人。自号东瓯散人。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乾宁二年(895年)前后崔颢与《黄鹤楼》,任永嘉(今浙江省温州市)县令。《全唐诗》录存其诗近八十首。
崔颢: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大诗人,官至司勋员外郎。
崔护:博陵安平(今属河北)人,唐代诗人,官至岭南节度使。其诗《题都城南庄》,有句”人面桃花相映红”千古传诵。
崔宗之 : 历左司郎中、侍御史,谪官金陵。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 李琎、李白、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酒中八仙)。
崔胤:唐清河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北)人.乾宁二年(公元895年)进士及第,累迁御史中丞。景福二年(893),为宰相。先后四拜宰相,时号”崔四人”。
崔与之:南宋名臣。字正子,一字正之,号菊坡,谥清献,原籍宁都白鹿营 (今江西省宁都县黄石镇营底村),幼年随父移居广东增城,故《宋史》载其人著有《崔清献公集》。
崔斌:元朝名臣,官至中书左丞(副丞相)。其人才思敏捷,性情刚直,为官清廉,深受元世祖信任。
崔子忠:北海(今山东莱阳)人,明代著名画家。擅画人物、仕女,兼工肖像画。与陈洪绶并称”南陈北崔”。
崔旭:道光六年(1826),出任山西省蒲县知县,后兼理大宁县事,政声卓著,深受乡民爱戴。
崔姓楹联
世推三虎;人羡五龙。
一门孝友;三礼义宗。
五原贤守;四皓齐名。
覆瓯待相;却璧鸣廉。
秉仁岳峻;动智渊明。
家训格言
思吾远祖,追至炎黄。后裔子孙,传至姜尚。
佐周灭纣,位封齐王。嫡孙季子,品德高尚。
让国叔乙,万古流芳。春秋至今,四十二相。
十三状元,华夏增光。崔氏名人,史册标榜。
吾氏后裔,引以荣光,祖功宗德,应以发扬。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仁慈博爱,朴实率真。
忠耿廉洁,勤奋上进,耻己无学,难以立名。
耻己不孝,难以立行。长幼无欺,自立榜样。
诚信为本,无私无妄。培才育德,永续书香。
或耕或读,士农工商。自立自强,吾族永昌。
忠孝节义,世代弘扬。思源报本,理所应当。
永言孝思,秋露寒霜,族规祖训,铭记心房。
稿件来源:崔氏网
编辑:赵佳庆
审核:崔枫椋